近日,北華大學附屬醫院骨外一科(運動醫學科)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關節外畸形伴重度低位髕骨及屈曲攣縮的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標志著醫院骨關節外科醫療技術水平再登新高!
患者為一名56歲的男性,30年前因摔傷導致左側股骨遠端骨折畸形愈合,長期跛行步態,導致膝關節關節軟骨重度磨損并漸進性出現屈伸功能障礙,疼痛持續加重,近2年不得不扶拐行走,維持生計的農活早已停滯,病人曾多次求診省內各大醫院被告知手術可以做,但得分兩次完成,一期截骨矯正關節外畸形,二期再行關節置換,經濟負擔與漫長的康復周期使他憂心如焚。
術前討論 確定術式
患者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醫院骨外一科(運動醫學科)王大麟主任診室就診,閱片后提示常規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難以完成。隨即王大麟醫療團隊組織了科內疑難病例討論,考慮到患者年齡及影像學結果,若行截骨矯形聯合一期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創傷較大,且截骨處存在較大程度上的不愈合可能;若分期治療,則患者經濟壓力較大,且恢復周期更長。本著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醫療服務理念,并盡可能縮短恢復周期,王大麟最終決定為患者實施聯合數字化個體規劃的3D打印截骨導板膝關節表面置換術。


骨外一科(運動醫學科)團隊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青年骨干醫生王哲在醫學影像中心的配合下提取下肢全長CT數據,采用專業計算機軟件進行數字化、個體化進行術前規劃,對術中假體型號的選擇,安裝角度,截骨量等參數進行了充分規劃,并預制了個體化的3D打印截骨導板。手術如期進行,由王大麟教授主刀,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解剖技術,在麻醉師及手術室護士的全力協助下,以最小的手術切口,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關節松解、軟組織平衡、3D截骨導板安裝、截骨、調整,安裝假體等一系列的手術操作。面對術中超乎想象的低位髕骨帶來的暴露困難,骨外科手術團隊果斷采取Scott的股直肌斜切技術,以最小的代價完成暴露。術畢,患者的膝關節被動屈伸接近正常,關節穩定性良好。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患者安返病房。術后在護理團隊精心康復下,目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王大麟教授團隊早在10年前就發現3D打印等新質生產力在骨科臨床的巨大應用前景,團隊成員也持續進行醫工結合、數字化術前規劃等科研項目研究。北華大學附屬醫院骨外科此項3D打印、數智化、個體規劃的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成功實施,充分體現了北華附院骨外科精湛的醫療技術水平。骨外科團隊將持續致力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醫療水平,努力為廣大患者提供精準、安全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