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烏拉圈】做一顆值得讓人駐足和回眸的流星——記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手顯外科主任醫師趙維彥
發布時間: 2024-08-26
發布人: 宣傳統戰部
“我腳部皮膚經常瘙癢并且非常干燥,是不是要發展成糖足了啊?”“您需要按時服藥、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每天要溫水泡腳,注意清潔足趾間的皮膚,還要注意保濕,注意要定期檢查喲。”這是近期百度醫療咨詢平臺上的一段對話,雙方并不認識,但這邊問得仔細,那邊的博主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手顯外科主任醫師趙維彥回答得專業,她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在網上幫助陌生患者的求助。
作為從醫30年的女醫學博士,趙維彥1994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目前是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手足外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這些年來,帶過的研究生達數十人。手足顯微外科是個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外科里面也是比較辛苦的專業,外傷的病人很多,經常是斷指手術,很多患者從外縣或延邊等地區遠道趕來,熬夜手術是常事兒,這對醫生的體力和耐力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每次接到患方電話,趙維彥一邊指揮手術室準備,一邊與患方溝通。她說,斷指再植最佳時間不能超過事故后的6至8個小時,另外,要做好止血、包扎和離斷指體的保存。“有的患者以為斷指臟了,洗干凈再帶來,還有的將斷指泡在水里,這樣會破壞指組織結構,影響再植成功率,第一時間叮囑非常有必要。”在2004年的一個下午,醫院接到一個非常急促的電話,“附屬醫院嗎?患者十指都斷了,我們馬上去你們院,快,快準備手術。”這是一位在車間操作時不慎被機器將十指切斷的患者。當時正好趙維彥值班,接診患者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了術前準備。“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十指全部切斷的患者,每一次手術,都恨不得多長出幾只眼睛,在鏡下,血管神經那么微細,都是要用醫生的這雙手將其連接起來,每一次手術都是考試,那一次可以說是大考。”趙維彥說,手指內部血管只有0.3至0.6毫米,一根血管需要縫合數針,血管是否吻合是斷指再植手術的關鍵,斷裂的神經需要被重新連接,以恢復手指的感覺和運動功能,毫厘間考驗醫生的經驗和操作技巧。兩組醫生,兩只手同時進行,1個小時、2個小時……一根神經吻合成功,一根動脈吻合成功……“下了手術臺,我才知道手術足足做了14個小時。”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手術非常成功,全程是在最高級別的顯微鏡下操作,在當年這也是全省首例十指離斷再植完全存活手術。當時可能是注意力太集中了,下了手術臺,趙維彥才發現一只腳竟然動彈不得。舒了口氣的趙維彥開了句玩笑,“完了,完了,接上了幾個手指頭,醫生的腿卻瘸了。”話音剛落,這臺手術的醫護團隊才從緊張的氣氛中緩過神,大家放松地笑了起來。近些年,手外傷的病人相對減少,糖尿病足的患者卻逐年在增加,由于糖尿病人大多有合并癥,所以給糖尿病足的治療帶來更大的挑戰性。在糖足患者中,30多歲的小王(化名)與奶奶相依為命,“他到醫院的時候,小腿和足部已經大面積潰爛壞死,去了好幾個醫院都說要截肢,最后來到了我們醫院。”經過大家齊心協力地救治,終于保住了小王的小腿。住院很長時間,奶奶記性不好經常記錯人,但唯獨記得趙維彥,不管趙維彥是穿白大褂還是自己的衣服,在醫院走廊里也能一眼認出來。老人家說:“沒有孫子,我活著還有啥意思……這是給我孫子第二次生命的人,我要感激她一輩子。”從醫這么多年來,每一次走出手術室,趙維彥的雙腿都是沉重的,但心情卻是無比放松。她說:“每個人都是劃過夜空的一顆流星,在有限的生命里,能為更多的患者找回健康,作為醫生,這就是最高的生命價值。那么,這顆流星在承載千億顆星晨的宇宙中閃過的時候,一定會吸引更多的駐足和回眸……”